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
編輯:金臺資訊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6-4 閱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新農科、新工科建設,引導高校合理設置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智慧農業等相關專業,鼓勵涉農高校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農科專業。推動各地依托區域內高校、農業龍頭企業等資源,培養實用型農村信息技術人才,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針對我國農業地域廣、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差異大、農業品類多的情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和整體方案。比如,可鼓勵和引導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數字化水平高、種植養殖效益高、資金實力和運營能力強的企業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也可分行業、分區域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打造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通過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以點帶面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強化農村改革創新。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必須強化農村改革創新。要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龍頭企業應用區塊鏈等技術,加強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同時,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各地進行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要深刻認識到,發展智慧農業,必須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堅持統分結合,廣泛開展面向小農的社會化服務,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陳文勝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用有限資源穩定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全體農民擺脫絕對貧困、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三農”工作成就之巨大舉世公認。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生產力不斷進步,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領域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演進過程,本質上是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農業領域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