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
編輯:金臺資訊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6-4 閱讀:
智慧農業的亮點和特色
發展智慧農業的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既包括農業設施、裝備、機械等“物”的方面的智慧化,也包括農業經營、管理、服務等“人”的方面的智慧化,還包括農業治理的智慧化等,內容十分豐富,具有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等特點。
通過實時精準監控提高生產效率。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能夠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比如,通過傳感器、雷達、聲吶等全面感知技術和5G、窄帶物聯網、遠距離無線電等傳輸技術,可以實時感知農業動植物的生長環境、種養對象的生長狀態、作業裝備的工況等,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實時監控;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計算出農業動植物的最優生長狀態,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等等。有研究顯示,智慧溫室大棚較普通大棚可節水14%,節約化肥和營養素31%,并使作物生長周期進一步縮短,產量提高10%至20%。
通過優化控制模型提升產品質量。智慧農業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可以通過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管理水平等,提升農產品質量。比如,通過優化農業動植物生長調控模型,將生長環境、生長狀態、工況調整到最優狀態,可以實現土地、水、光熱資源的最佳利用和種子、農藥、化肥、能源動力等生產資料的精準投入,進而提高花卉、水果、蔬菜和肉、蛋、奶的品質,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機器視覺、動植物表型技術、基因大數據分析與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技術相結合,可以實現智能育種,獲得農業動植物最優種源,為農業高效優質增收奠定良種基礎;等等。在實踐中,一些科研機構依托物聯網感知技術,精準獲取番茄生長環境中的光照、溫度、水肥等各類數據,并調整各種參數值,以獲得健康味美的果實。
通過標準化生產加強資源節約、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智慧農業依托信息技術加強精準測控,可以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避免化肥、農藥、除草劑、飼料等投入品的過多投放,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資源浪費和農田環境的面源污染,也有利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運用信息技術對土壤、大氣環境、水環境進行實時動態監控,使生產各個環節更加符合環保標準,有利于保障最終農產品符合相應質量標準。借助二維碼、射頻標簽、區塊鏈等技術,還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