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編輯:人民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2-12-23 閱讀:
糧食產能夯得更實。我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今年底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種業振興行動開局良好。農作物自主培育品種面積占比95%以上,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樹立大食物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優勝劣汰、質量興農。
餐桌的變化,從一個柑橘可以看出。冬日時節,柑橘給人們帶來美味和健康。以前我國柑橘只在9月至次年1月上市,如今四季均有鮮果上市,而且包括柑、橘、橙、柚、金柑、檸檬等多種類型。品種更新換代、完熟采收、留樹保鮮、覆膜晚采、采后保鮮技術及分選包裝等技術,都是品質提升的“密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大豆油料種植面積穩中有進,優質食味稻、強筋弱筋小麥等優質專用農產品日益豐富。菜果茶、豬肉、羊肉、禽蛋、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10年來,我國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12年的57.2%提高到2021年的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4.5%提高到61%以上。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智慧農業快速起步,農村電商異軍突起。
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持續加強。各地堅持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山水林田湖草實施更嚴格的保護,加快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等治理,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重點流域水生生物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筑牢根基。
土地,民之本。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