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編輯:新野鄉村振興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7-7 閱讀:
(三)關于鄉村建設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我國鄉村建設在這十年的取得的成就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無論是在基礎設施、人均環境還是公共服務方面。面向新時期,要聚焦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目標有所作為。
1.統籌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布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部分村莊的逐漸消失是全球經濟現象和普遍規律。但在人口集中的村落、有歷史文化傳承的古村落、規劃保留的村落,要做好鄉村規劃,優化布局,因地制宜、統籌資源、補齊短板。規劃要管長遠,要著眼于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遷移趨勢,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避免重復建設,杜絕“翻燒餅”。特別是生產區、生活區的劃分要統籌考慮,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高度重視補齊農村和農民飲用水、路網、能源等短板。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和提檔升級,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制,明確基礎設施產權歸屬,落實管護責任。著力打造數字鄉村,提升鄉村信息化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扎實做好農村改廁、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治理等工作。慎挖樹,少填塘,保護古村落,禁止大拆大建、不顧農民意愿讓農民上樓。
2.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建立和完善農村組織體系,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種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加強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拓展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臺。注重發揮好德治的作用,全面推行移風易俗。以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的應用為依托,改進農村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手機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傳統美德,傳承農耕文明,展示具有底蘊與特色的民俗、建筑,培育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提升精神文明的實效性,使廣闊鄉村成為更加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四)關于農業經營方式
多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虹吸效應”以及農村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創新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擠出效應”,正催生著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的形成。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繼續促進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移進城,分工分業,按改革開放以來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下降以及農業從業人員絕對數量減少程度,到2050年左右,使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下降至5%,從業者數量減少到3000萬以下,形成合理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要認真研究一代、兩代甚至幾代人家家擁有一小塊承包地,但承包者自身不經營或采取兼業的方式,而讓渡全部經營權或部分經營權由第三方從事專業化經營,由此出現的“不在地承包者”現象需要深入研究,這是關系中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演變的重大問題。把握“三權分置”制度內核,使經營權要在更大范圍、更長期限內,以流轉、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土地經營權。在以前確權確地政策的基礎上適度創新,探索確權確股等新模式。在全力維護原承包農戶權益基礎上,促進形成“農地農用農民用”轉變為“農業農用全民用”格局。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