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
編輯:新野鄉村振興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7-7 閱讀:
3.用現代科技裝備農業。加大科技研發應用力度,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等級。強化農業機械在農產品生產、運輸、儲藏、加工等領域的應用,降低產中、產后損耗;更加重視節水、節肥、節藥等技術轉化應用,加強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遙感等數字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從而全面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綜合效益。認真總結各地土地高產經驗,集聚資源要素,及時把試驗田的成果推向大田種植。
4.靈活應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補齊農業投入短板;不斷提升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水平,加大對糧食生產經營的獎補力度,提高各類主體的種糧積極性。聚焦重點品種、重點生產區域和重點生產群體,真正形成“誰種補誰”“多種多補、不種不補”的機制,提升補貼政策效能,最大限度彌補農民因增糧減經帶來的效益損失,逐步使種糧農民獲得不低于種植經濟作物的平均收益。建設多層次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利用金融、保險、期貨、再保險、擔保等政策工具,釋放其在規避農業各種自然、經濟、市場和社會風險方面的功能作用。
(二)關于農民收入
1.深入推進區域發展戰略。農民增收之難主要難在中西部地區、脫貧地區,而非發達地區。在區域發展戰略上,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政策要持之以恒,順應經濟發展新形勢、新格局要求,統籌考慮各地人口、資源的區域分布,由以前勞動力自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從內陸省份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跨區域流動,向推進就地就近就業轉變,擴大經濟內循環。總結借鑒脫貧攻堅的成功做法,整體提升區域經濟水平,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解決農民收入增長問題。加大中央轉移支付力度,鼓勵工商資本借鑒“萬企興萬村”等幫扶行動經驗,助力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在這些區域內,改革要更大膽創新,在符合國家大政方針,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允許一些政策和改革舉措先行先試,力爭實現欠發達地區彎道超車,使全體農民共享改革成果。
2.體現民生導向。財政要引領金融資本,注重對民營企業、普通農戶的投入。重點解決發達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區域、脫貧地區以外的邊緣地區的民生問題,著眼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提高養老、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的保障標準,健全縣鄉村一體化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覆蓋面和適配性。錢要用在刀刃上,要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
3.優化收入結構。增加農業收入。通過資本、技術集成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從業農民的綜合生產效率。解決好耕地經營存在的細碎化、非糧化、非農化和小農戶存在的副業化、兼業化、老齡化、分散化等問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休閑等新產業以及“互聯網+”等新業態,拓展農業多重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增加非農收入。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以縣城為載體,以縣域為中心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增強補貼力度。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完善重要農產品生產者補貼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收入補貼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