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編輯:光明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8-26 閱讀: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A設施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公共產品,要堅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到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污染治理、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中,發展鄉村地區的智能交通系統、智能電網系統、智能水利系統、智能環境監測系統等,在推進農民生活智能化的同時,促進城鄉各要素的雙向流動。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連接氣象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獨居老人生命體征探測器、家庭煤氣泄漏報警器等各類傳感器和設備,為農民提供支持,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農民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著力推動數字鄉村應用場景的培育與建設,統籌建設區域性大數據平臺,開發各類農業農村場景下的應用軟件及信息化產品,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社會管理等涉農信息協同共享。深入推進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等領域的數字化發展,打造農村數智社區,建立生活服務數字化標準體系,以數字化驅動生活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助力廣大農民享受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深化研發推廣,培育科技人才。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提供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政策,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優化稅收政策,完善農業風險投資法規,為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堅實基礎。種子作為農業發展的“芯片”,是面對未來的新興產業。應確立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主體的種業創新體系,推動農業科技企業與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對接合作,加強高產、耐鹽耐堿、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種的研發。聚焦重點領域,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稻菜輪種、稻螺共生”“無人農場”“智慧種田”等新種養模式下,激活農業高質量發展潛力。構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在人才培育中的廣泛應用,培育一批既能夠攻關關鍵性技術、引領科技前沿發展,又對“三農”工作有一定了解、愿意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緊缺專業人才。
打造全產業鏈,提升附加價值。聚焦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優化以市場為導向、按需生產的供應鏈,大力推廣恒溫灌裝、充氮保鮮等新技術裝備,開發系列中高端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滿足消費需求。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環境和特色農產品等優勢,積極培育多元化農業特色產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鄉土小村、特色小鎮等,提升產業附加值。推進“數商興農”,促進農村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構建全產業鏈全過程管理數據和分析服務模型,健全市場和產業損害監測預警體系,打造加工廠、倉儲、物流、電商平臺一體的生態循環圈。在強化多品種聯動調控、儲備調節和應急保障的基礎上,提升農村經營主體品牌化發展觀念,借助電商平臺做好品牌宣傳和推廣,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優勢農產品知名品牌。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瞄準國際標準,根據產業需求設立基礎能力改造迭代、延鏈補鏈清單,明確全產業鏈技術路線、區域布局和應用領域,增強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