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
編輯:長江日報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2-10 閱讀:
構建起全鏈條治理框架,實現全過程監管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有專家認為,目前的治理難點在于如何構建制度化、系統化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規劃,從源頭到末端實行綠色生產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不留漏洞。而且還要更加重視環保教育,做好宣傳、科普等工作,逐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無論何種降低污染的生產方式,都需要農民認可并自覺選擇,才可能得到大面積推廣和使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以秸稈焚燒為例,各地采取不少措施,有的地方還動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監測,但依然屢禁不止。有農民說,燒秸稈可以給土壤增肥,還能滅蟲滅菌、減少病蟲害,而就地粉碎發酵處理有可能殘存蟲卵。
對此,農業農村部多次發文要求做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強指導服務和宣傳引導。不僅要求各地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加強指導培訓,推動技術集成示范應用,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科普宣傳,分層次、分環節、分對象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現場觀摩,強化示范帶動,引領提升各地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秸稈還田生態效益逐步顯現、秸稈市場化利用加快突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近些年,農民種植蔬菜增加了收入,但大量廢舊地膜卻造成了污染,影響了村容村貌。”甘肅蘭州市榆中縣讀者葉先生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成本相對較高,農民使用率并不高。
可降解地膜、高效低風險的綠色農藥、微生物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污染小、效率高的綠色農資產品并不少見,但由于成本、使用條件等因素限制,推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建議有關部門從生產、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入手,不斷加強規劃管理力度,大力推進農資產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實現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綠色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讀者劉先生在來信中說,比如針對農膜污染問題,應落實嚴格的農膜管理制度,全面加強市場監管,禁止企業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同時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處置水平。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