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農業經濟穩定向好 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提高
編輯:新浪財經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2-9-15 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力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應用,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引領作用持續增強,古老農業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農業生產服務分工更加精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加。2021年末,全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00萬家,家庭農場近89萬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其社會化服務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從代耕托管到噴灑農藥,從育秧育種到機收機播,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不斷豐富,有力穩定了農業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應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二)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現代農業增添新動能
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2021年末,全國溫室、大棚、中小棚等農業設施數量達2800多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3800多萬畝。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與此同時,訂單農業、農村電商、視頻直播、冷鏈物流等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2021年,超過100萬農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50萬多農戶開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創收、農村發展創新等提供了澎湃動力。
(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進入了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歷史交匯期,生物工程、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在農作物育種中廣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產業深度融合,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正成為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科技在農業生產中推動作用日益增強。據有關部門資料,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比2012年提高了7.0個百分點,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從世界第二方陣跨入第一方陣,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科技興農、科技助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六、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