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需求在增加,收購主體也在增加,小麥再漲,生豬再漲
編輯:精準三農加油站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1-10-15 閱讀:
華北地區玉米價格在震蕩,基層收購價格在1.31元/斤左右徘徊。做貿易的人都知道,目前華北的走勢已經到了建立庫存的時間。所以深加工企業想在大刀闊斧的往下砍價格已經不可能了。在減產的情況下,還有些地塊要上凍才能進去機械,部分農民有晾曬條件,也打算存儲自然干玉米。
總體的賣壓已經被稀釋,分散。
東北在這個時間出現價格下調也是正常現象(去年除外)但是就下調幅度有多大,目前爭議比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潮糧的高點,有人認為這是潮糧的低點。
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所有人都耳熟能詳了。
很多人認為去年加工企業在玉米價格上漲時,跟市場搶收的局面今年不會出現了,去年只是玉米市場百年不遇的一次行情,是有很多“陰謀”在參與,有故意“套牢”貿易商的做法。
但是在后續糧源沒有依靠下,深加工會不建立庫存嗎?未來一年時間里深加工不可能完全依靠貿易糧進行生產。
一個人在成功后需要總結經驗,但是在經歷失敗以后,更要從自己內在發現問題所在,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把失敗原因凌駕于外部環境,那么在以后的操作中同樣還會失敗,容易重蹈覆轍。
去年大家失敗的原因就是熱情被激發到了極致,忽略了所有的風險,聽不進去意見相左的聲音。
今年至今為止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悲觀謹慎,其實做過貿易的人都清楚,調研再全面,平衡表再精準,都無法抵抗一些市場未知風險和突發狀況。
很多人質疑去年的數據,但是總體來看,去年的調研數據也準確,只是國家進口的數量是在不斷調整變化,無法預知,替代品的投放嚴重超出之前公布的數量,自貿區玉米粉的使用量至今官方沒有明確數據。
這些不確定因素也同樣導致今年貿易商有所忌憚,玉米配額720萬噸,可是據目前數據顯示2020/21年度(10月至次年9月)中國進口美國玉米量預計為3000萬噸,比美國農業部的官方預測值高出400萬噸。一些行業消息人士認為進口量可能高達3200萬噸。進口還是一個不確定數據。
國家大力提倡市場化的同時,卻在不斷調控價格,這也是貿易商最無奈,最不理解的地方。
按照市場運行趨勢做下去,就違背了國家政策意愿,按照政策指引進行操作,政策又前后矛盾了。
看來貿易商必須要學好政治,深刻理解,領會政策導向,這比市場調研要重要。
如果說2020年/2021年度的玉米以小麥作為比較對象,那么2021年/2022年又以什么作為玉米的比價對象那?是小麥還是稻谷。官方也承認玉米還有2000萬噸以上缺口。目前國內玉米產量可以確定下來了,農業農村部也調低了今年的產量,但是對比上個月,只是低了85萬噸,市場人士基本認定華北減產遠遠要高于這個數據,這只是一個糊涂賬。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