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種業中國“芯” 湖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盡顯“科技范兒”
編輯:中國青年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12-25 閱讀:
每到春季,黃燦燦的油菜花海最受年輕人喜愛。而在湖南韶山、瀏陽、常寧等地,油菜花不僅有黃色,還有紅、綠、紫等多種顏色,讓人驚奇又欣喜。
這多彩油菜花背后的“功臣”是湖南的農業專家。湖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國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劉忠松將此稱為科技助推文旅發展的一個創造,“湖南有2000多萬畝油菜,不僅要提高出油率,更可以成為絢麗多彩的風景線。”
近日,記者在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時看到,在三湘大地,除了廣為人知的雜交水稻,還有“太空育種”的鮮辣椒,運用雜交技術培養的湘云鯉、雜交翹嘴魴等新品種,更有只吃飼料、四季吐絲的彩色蠶……可以說,湖南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科技范兒”十足。
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助力技術攻關
湖南農業資源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艷青介紹,2023年,湖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4%,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83.46%,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位于全國第一方陣。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湖南農業科技創新的聚焦點。作為農業大省,湖南的水稻、油菜、大豆等農作物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把育種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投資百億元的岳麓山實驗室應運而生。
岳麓山實驗室占地近600畝,新建了不少樓房。“岳麓山實驗室錨定‘建設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種業實驗室’目標,整合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39個省部級以上平臺,10余家高校院所和企業參建。”湖南省政府岳麓山實驗室工作專班負責人邵勝強介紹,目前實驗室已進駐230個科研團隊、2000余名科研人員。未來3年,實驗室將集聚2500名以上國內外種業領域高水平人才,匯聚湖南省乃至來自全國的種業科研力量。
2024年9月,袁隆平生前所在的雜交水稻技術團隊成為首個入駐實驗室的技術團隊。“片區建成后,可儲藏超過80萬份種質資源,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種質資源寶庫之一。”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首席研究員、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告訴記者,入駐后,實驗室為技術團隊提供了設備、資金、場地等多方面支持,為低鎘、超高產、耐鹽堿等重大水稻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更優條件。
岳麓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王峰表示,不同于普通科研機構,岳麓山實驗室是一種新型創新主體,在用人、管理、運行、考核等方面打破傳統科研體制機制束縛,營造人才自由流動環境,讓科研更為高效。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