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編輯:中國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7-23 閱讀:
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不僅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應用至農業、農村領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因此,深入把握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邏輯與現實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新質生產力能夠有力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生產力水平提升。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展示出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潛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產業急需、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助推農村產業數智化。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助推農業產業數智化,極大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智能農業機械設備、智能灌溉系統、農情智能監測系統以及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減少耕種、施肥、除草、收割、烘干等環節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通過基因轉移和編輯技術、細胞培養和染色體操作技術、蛋白質改造和優化技術,能夠培育出抗逆性更強、產量更高、營養價值更高的農作物新品種。這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還有助于減少資源浪費、環境影響和作物損失,對提升我國種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還助推了農村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對土地進行遙感監測,對土地質量、肥力等進行評估,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種植土地;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可以實現對土地營養元素的實時監測,通過配比、精準施肥的方式,達到最佳的種植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智能農機進行自主駕駛和智能控制,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利用大數據、智能算法技術對供應鏈進行全面管理和優化,預測市場變化,提醒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策略,實現市場營銷的精準化。
助力農民生活便捷化。應用新質生產力,打造一個智能且人性化的數字鄉村服務系統,能夠帶來更高的社會生活品質。在具體實踐中,加強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夠在保障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例如,建構數字電視、數字圖書館、數字醫療、數字村務等配套設施,滿足農民對學習、社交、健康、民生等方面的需求。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鼓勵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有助于推進鄉村產業園區化、集群化發展,培育具有新興產業特色的新業態、新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加大5G基礎設施、特高壓輸電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區域性大數據平臺等的安置力度,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能夠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