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人民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6-11 閱讀:
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能夠推動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拓展發展的空間與可能性。在實踐中,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農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更加精準和高效,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與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智能農業機器人的應用,不僅能準確識別作物病蟲害并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還能精準施肥、除草,顯著優化農業生產過程。
市場需求更加多元多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農產品消費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特別是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元多樣。牢牢把握這一發展趨勢,我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優化農產品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也推動我國農業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全方位拓寬了農業生產空間領域。
圍繞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提升農業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當前可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圍繞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科技創新,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加快綠色適用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推廣應用,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廣應用新型肥料,推進綠肥種植和秸稈多樣化還田,減少化肥用量,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三是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補齊產業鏈短板,鍛造產業鏈長板,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提升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四是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加大各類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五是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同時,立足國情農情特點、農業產業特性和鄉村地域特征,堅持先立后破、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