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不平衡問題
編輯:學習時報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4-11-19 閱讀:
中外農業發展史表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不同階段農業政策目標,特別是對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新要求,有必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完善路徑。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方向。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取得了一些經驗。
延伸服務供給鏈條。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政策多次提及要注重針對不同區域、品種、環節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差異化供給。首先,丘陵山區地塊分散、土地細碎化程度高、適用機具缺乏等,限制了相關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以往農戶只能依賴外地服務組織提供跨區作業。當前,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引導下,許多丘陵山區的本地服務主體逐漸興起。一些省份高度重視培育壯大適合丘陵山區的新型服務主體,通過提高農地宜機化水平,適應農機高效通行和作業,促進丘陵山區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其次,隨著農戶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經濟作物、畜禽養殖、水產漁業等特色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特色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效保障。如通過社會化服務有效降低蘆柑生產過程中的農藥施用量,提高農藥使用效率;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與動物健康、疫病防控及養殖技術相關的咨詢及操作服務,為動物防疫夯實基礎。再次,各地紛紛將農業生產托管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推方式,并借助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將農業社會化服務聚焦農戶需求迫切的薄弱環節,因地制宜提供單環節、多環節以及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以解決規模化生產難題。
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有助于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同時有利于增強服務供需雙方信任程度、保障農戶權益。因此,各地把健全服務標準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遵循,在結合區域特色的基礎上,明確了服務項目的主要任務、實施區域、支持環節、補助標準等,并通過分級開展標準建設以及指導發布服務價格等方式提升服務專業化、規范化水平。2020年農業農村部公布《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詳細約定了服務供需雙方的服務內容與期限、服務費用與支付方式、違約責任等,以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規范化和合法性。各地結合區域內農業特色、作物種類、種植習慣以及服務需求等特點,形成了完善的服務標準和流程規范,并據此細化了服務合同文本。如2021年12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強調服務合同應當明確服務價格、托管質量、履約期限、違約責任等。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