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說農業是一種文化創造活動?
編輯:壹叁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12-29 閱讀:
農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產業之一,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藥物等生活資料,還為工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提供了原料、能源和市場。農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益,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了解農業的基本特點,對于認識農業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業的基本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
一、農業是以土地為基礎的產業
土地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農業生產的規模、結構和效率,都受到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的制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效益,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水平和特色。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不同的土地類型和農業類型。例如,中國南方地區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的產業
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它們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的主要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光照、土壤、水源、生物等。這些要素的變化,會影響農業生產的時機、方式、產量和質量。例如,氣溫的升降,會影響作物的生長期、開花結果和成熟期;降水的多少,會影響作物的水分供應和病蟲害的發生;光照的強弱,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鐘。自然環境的變化,往往是不可預測和不可控制的,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農業生產要適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資源,防御自然災害,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農業是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產業
農業生產的周期性,是指農業生產的重復性和規律性。農業生產的周期,主要取決于農業生產的對象和方式。一般來說,種植業的周期較短,一年內可以進行多次播種和收獲;畜牧業的周期較長,一般需要幾年才能完成一次繁殖和出欄;林業的周期更長,一般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一次造林和采伐。農業生產的周期,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節奏和效率,也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投入和收益。
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是指農業生產的時間分布和變化。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主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季節,農業生產的任務和內容是不同的。例如,春季是播種和育苗的季節,夏季是灌溉和防治病蟲害的季節,秋季是收獲和儲藏的季節,冬季是休耕和整地的季節。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要求農業生產者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的計劃和措施,把握農業生產的時機和機遇。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