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編輯:中工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7-21 閱讀:
原標題: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近日,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對促進設施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世界農業發達國家普遍將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廣泛應用先進要素,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現代設施農業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為動植物生長提供相對可控制的環境條件,設施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然依賴進行高效生產的農業類型,跨越時空,拓寬發展邊界,涵蓋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和提供支撐服務的公共設施等。設施農業已成為城鄉居民菜肉蛋奶等各類農產品供應的重要來源,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41%,其中30%是設施生產,設施蔬菜產業為保障“菜籃子”穩定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肉類、禽蛋、奶類70%由規模養殖場提供,設施漁業養殖產量占水產品養殖產量的52% 。
事實上,設施種植業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遼寧就有了暖窖生產蔬菜,著名的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面積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如今,壽光大棚已發展到第七代,機械化、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設施農業的應用,有效地拓寬了作物生長的時間與空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食物的種類。從空間上看,我國耕地有限且有嚴格的用途管制,可用于生產非糧食類產品的增量面積幾乎沒有,必須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增加果蔬菌和肉蛋奶等的供給。從時間上看,設施農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條件限制,實現時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促進了農產品周年供應。從品種來看,設施農業不僅可以大面積用于蔬菜、水果、花卉等園藝作物,也越來越多用于水產和畜牧養殖等領域。
同時,目前的設施農業,特別是設施種植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部分地區發展設施種植業的區域不合理,經常遭受極端溫度、水、風等自然災害;有的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地區設施結構類型,光熱性能不合理,與當地資源稟賦及勞動力結構不匹配;有的貪大求洋盲目引進國外設施裝備,投入大、運行成本高、生產效益差。整體裝備較為落后,設施種植機械化率僅為42%;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等面積占比在70%以上。設施畜牧和設施漁業總量不足,水產設施養殖池塘與傳統網箱等裝備老舊問題普遍存在。此外,綠色轉型任務較重,集約生產有待加強,配套服務較為滯后,要素保障支撐不足,缺少全鏈條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專項補貼、農業保險、定向投資,導致產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弱,難以獲得發展資金,影響經營主體投資積極性,這些都是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