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如何更好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編輯:荊楚網 來源:百家號 更新于:2023-9-22 閱讀:
氣候變化引起全球變暖、干旱和洪澇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對我國農業投入產出造成嚴重影響,導致生產和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加大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糧食安全的不確定性。因此,應正確認識農業生產的基本屬性,突破農業低效生產方式和資源環境的制約瓶頸,在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建立平衡關系,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效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推進氣候適應型農業建設,為我國糧食安全和“雙碳”目標協同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農業生產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面臨的挑戰
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敏感的領域之一,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氣候變化借助降水和溫度變化,使氣、土、水、光等生產系統中各要素發生變化,作物生育期會縮短,將抵消作物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從而對農業生產潛力產生影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氣候要素引起大范圍的大氣環流異常,農作物害蟲成活率提高,蟲害發生期和遷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長,增加發生農作物病蟲害的風險。
氣候變暖造成長時間持續的土壤干旱,降低土壤肥力,引起地表植被退化,加劇土壤鹽漬化和土壤荒漠化,使農業生態系統抵抗力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農業生產的布局結構,降低農業生產穩定性。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的品質產生影響,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于農作物質量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影響范圍擴大,災害損失增加。1990年—2021年,我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900萬公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500億元。
我國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面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現實挑戰,主要表現在:農業氣候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責任落實不到位;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較弱,防御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落后;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缺乏;農村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制度不完善,公眾普遍缺乏應對農業氣候風險的常識和技能;農作物抗逆性弱等。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對策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氣候變化速率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需要重視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挑戰,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農產品供給沖擊。應針對氣候變化趨勢,改進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適應性的耕種方式,強化農作物布局和品種選育,提高農業生產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
一是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健全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氣候適應型農業的支持政策。通過秸稈還田、休耕輪作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推進氣候適應型農業建設。建立氣候適應型農業試點示范區,加強區域農業碳減排合作,推行碳市場交易機制,將減排效應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廣保護性耕作和標準化養殖,采用農業規范化生產、化肥農藥科學施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措施,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建立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機制,明確部門、企業和農戶的責任和權利,完善風險共擔自控制度,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有效規避農業氣候變化風險。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