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的種業聲音,傳遞出哪些信號?
編輯: 來源:酒泉奧凱 更新于:2022-3-14 閱讀:
徐大勇提到,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約近600家,在三級農業科研體制架構中處于基礎地位,更加接近生產需求,育種區位優勢突出。我國每年推廣應用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約5000個,由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培育的占到70%以上,為我國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單產的不斷提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較大貢獻。
“但是,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發展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存在問題較多。”徐大勇表示,具體表現為功能定位不清、各地農業科研缺乏合作機制、研究成果沒有充分應用到實際以及經費來源少等問題。為此,徐大勇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將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改革盡快提上議事日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發展需求,作好規劃,合理布局。
同時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以國家產業體系為抓手,繼續穩定支持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市級育種單位,對其育種設施和科研條件改善也應列入國家支持計劃,進一步提高育種效率。他提到,國家和省應建立一批不同類型層級的區試站,改善試驗條件,保障品種比較試驗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關注糧食安全和種子“卡脖子”問題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關鍵技術又是種業的芯片,根本上說都是糧食安全的問題。”吳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種業和糧食安全是他近兩年關注的重點領域。作為一名來自農業戰線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吳德將攜6個提案參會,他表示要繼續“為農業建言”。種業創新研發需要聯合攻關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等。
如何打贏種業翻身仗?近兩年,吳德通過不斷走訪基層一線調研,對此有一些較為深入的思考,并準備今年提交相關的提案,“種業問題本質上也是糧食安全問題,我建議建立健全種業關鍵技術研發的政策支持體系。”
去年5月以來,吳德從種子資源保護、種業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種業企業培育、成果轉化和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等6個方面調研了80多家育種企業、130多個育種科學家(科研人員)。“在種業創新的關鍵技術研發上,我們還存在很多短板。”吳德表示,“關鍵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種材料就是核心育種材料,共享體系還不完善,難以聯合攻關,導致無效益、無價值、無面積的三無品種很多。”
“國家需要在育種材料共享和種業技術聯合攻關上,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支持。”吳德建議,比如組建政府主導,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科研人員組成的非盈利第三方機構,對核心育種材料進行評估,構建高校與科研院所課題組間的交流共享機制。他還認為,低質量的育種數據不能夠支撐先進的育種方法,產生良好的育種效果。因此,還需要建立種業的大數據平臺,同時摒棄低質量甚至不真實的數據,“這種數據會嚴重影響種業遺傳評估的準確性和育種效率。”吳德建議,在育種體系內引入紀律監察機制,對品種轉化與推廣效果進行監管,構建數據造假和三無品種的追溯機制,確保種業政策體系廉潔高效運作。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