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
編輯: 來源:肅州科技 更新于:2022-3-8 閱讀:
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看到,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一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提供根本政治保證。二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我國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實踐中進一步彰顯顯著優越性,“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更加鮮明。三是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四是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五是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黨心軍心民心昂揚振奮。我們要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迎難而上,敢于斗爭,砥礪前行,奮發有為,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
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習近平強調,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制止餐飲浪費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不懈抓下去,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
習近平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