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
編輯: 來源: 更新于:2017-7-1 閱讀:

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

【病原菌】菌核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有核盤菌和小核盤菌,都屬于子囊菌門,盤菌亞門,錘舌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科,核盤菌屬。

【發生規律】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內,病殘體中或夾雜在種子間越冬。菌核經3-4個月的休眠期,就可以萌發。菌核有兩種萌發方式,分別產生侵染菌絲或子囊盤。春季溫度適宜,土壤較干燥時,土壤內的菌核萌發,產生侵染菌絲,侵入根部,造成根腐,繼而病原菌上行進入莖部,導致莖基部腐爛和病株萎蔫死亡。病原菌還借助植株間根系的接觸而侵染鄰近植株,使病株不斷增多,發病區段迅速擴大。

春季氣溫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濕時,土壤中的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而突出地面。以這種方式萌發的菌核大多分布于土壤表層1-3厘米內,埋深7厘米以上的的菌核就很難以這種方式萌發。子囊盤內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被彈射釋放到空中,隨氣流傳播,著落在向日葵植株上。有人測得子囊孢子隨著氣流傳播距離,至少可達1600米。植物體表有水膜存在時,子囊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由傷口侵入,引起莖腐、葉腐或盤腐。核盤菌也能侵入種子,造成種子內部帶菌。播種帶菌種子,可發生芽死、苗腐或幼苗立枯。

核盤菌可在死亡或衰老的植物組織上存活繁衍。在病株枯死的根上、莖桿表面、莖桿內部以及腐爛的花盤中,都能產生許多菌核。一個病株大約可產生25-100個菌核。菌核著落于土壤,或隨病殘體進入土壤,就能成為下一季作物發病的菌源。菌核可隨風雨、灌溉水、土壤、農機具在田塊間傳播,可夾雜在種子間遠程傳播。

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土壤中菌核數量越多,發病就越重,該田塊保持致病能力的年限也越長。連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發病重,換種核盤菌的非寄主作物后,土壤中菌核數量逐年下降,發病率也隨之降低。

土壤溫度和濕度也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子。核盤菌生長的溫度范圍為0℃-37℃,最適溫度為25℃。菌核形成的溫度范圍5℃-30℃,最適溫度15℃。形成子囊盤的溫度范圍0℃-35℃,在5℃-10℃時萌發最快。病原菌侵入適溫為15℃-18℃,春季低溫多雨,土壤濕度高,根腐、莖基腐發生重,花期7-8月份多雨高濕,適于子囊孢子侵染,盤腐嚴重。若適期晚播,錯開雨季,就能減輕發病。

播量過大,植株密度高,有利于病原菌傳播致病,發病較重。在高密度時,病株倒伏也增多。

【防治方法】
1、輪作 避免向日葵重茬和迎茬,與麥類、玉米、高粱等禾本科非寄主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發病率高,土壤中菌核數量較多的田塊,應行長期輪作。有人提出枯萎株率低于10%,應行3-5年輪作,高于10%的,應行6-8年以上的輪作。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