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種子立法 保障種業發展
編輯:中國農業網 來源:中國農業網 更新于:2018-3-2 閱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和林業生產中最核心、最基礎、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種業是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種子企業競爭能力較弱、種子生產水平不高、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和種子管理力量薄弱……針對我省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省農業廳農藥檢定所研究員崔慧霄等15名省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呼吁我省應加快種子立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大植物新品種保護力度,促進種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
作為種業大省,2016年,我省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量達3.98億公斤。近年來,我省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種業的發展為全省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增長和農產品有效供給起到關鍵作用。
在豐產豐收的同時,我省面臨著人口不斷增長、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耕地面積穩定和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局面,對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大力發展種業來進一步挖掘農業增產增效的潛力。對此,崔慧霄表示,我省有必要通過種子立法,進一步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力和供種保障能力,從源頭上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部署。“我省育種科研體制機制遠不能適應現代種業發展要求,存在企業創新主體未建立、評價體系不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和企業研究力量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崔慧霄舉例說,以商品化率最高的玉米種子為例,我省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包括鄭單958、浚單20、先玉335、登海605和中科11,合計2266萬畝,這些品種均是省外科研單位育成的。“我省要通過種子立法,著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近年來,我省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猛漲,植物新品種權侵權案件卻時有發生,不利于調動品種權人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從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立法來看,對品種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存在內容不完善、力度不夠、特色作物不突出等問題。對此,崔慧霄表示:“有必要通過種子立法,進一步加強我省植物新品種保護,鼓勵科研人員進行育種創新。”
“我省現有持經營許可證種子企業231家,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僅有5家,企業實力弱,競爭力不強,科研創新原動力不足,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提升我省種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崔慧霄提出,要通過種子立法,把省委省政府有關扶持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固定下來,進一步完善種業發展的扶持體系,形成促進種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