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種子產業趨勢展望: “后臨儲時代”種業迎來新動力
編輯:中國經濟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 更新于:2018-1-19 閱讀:
2018年種子產業趨勢展望: “后臨儲時代”種業迎來新動力
2016~2017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種子法》及配套法規實施等,讓種子產業經歷了顛覆式的沖擊。展望2018年種業新格局初顯端倪:去產能、品類優化、新技術“窗口”、服務社會化、中小型企業被邊緣化和寡頭時代來臨,“后臨儲時代”中國種業迎來新動力,提升產業維度和布局正在進行之中。
去產能仍在路上
種子產能過剩局面嚴峻。
2017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收獲面積293萬畝,同比減少28.54%,為近15年的最低水平;新產種子10.58億公斤,同比減少27.75%。繁制新品種數量大幅增加,老品種制種面積急劇下降,2018年春夏播種子總供給量達18億公斤以上。從需求看,玉米面積調減基本到位,玉米價格企穩回升,加上花生、大豆等價格下跌,預期2018年玉米面積將反彈,需種量在11億公斤左右,期末庫存將達7億公斤。
2017年雜交稻制種收獲面積167萬畝,同比增加2.69%;新產種子2.8億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庫存1億公斤,2018年可供種3.8億公斤左右。從需求看,水稻最低收購價下降,可能導致種植面積小幅調減;常規稻繼續擠壓雜交稻,直播稻面積進一步擴大。預期2018年雜交稻用種總量2.3億公斤,加上出口3000萬公斤,期末余種1.2億公斤。
其他作物種子供需平衡有余。預計2018年黑龍江大豆面積將調減,吉林、河南、山西等省將調增,需商品種子4.2億公斤。馬鈴薯種植面積將持平,種薯需求略下降。
品類優化毛利率提升
2017年在主要口糧作物稻谷、小麥面積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玉米非優勢產區“鐮刀彎”地區大幅調減玉米播種面積,實行“糧改飼”“糧改豆”,增加雜糧和豆類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花生、中草藥材等非糧作物面積,農業種植結構更加優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6.83億畝,同比下降0.7%。其中,玉米5.32億畝,下降3.6%;稻谷4.53億畝,基本持平;小麥3.60億畝,下降0.8%。豆類1.55億畝,增長6.7%。薯類1.34億畝,比上年略減5萬畝。
筆者認為,未來2~3年,商品玉米的定價權會重新回歸東北種植區,且養殖、深加工行業會逐漸形成規模與產業優勢。規模化種植者更看重玉米的機械化效率,深加工與飼養企業更看重玉米的能量效益值。未來衡量玉米產品優劣的標準會變成效率與效益的結合。
分子育種迎來“窗口”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修改,核心變化集中在:申請出具檢測報告的技術檢測機構由自主選擇改為國務院委托指派;審批向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集中。本次修改規范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審批流程,為未來轉基因商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石。
上篇:
下篇:












甘公網安備 62090202000197號